根據WitsView研究顯示,2017年上半年全球液晶電視出貨量約為9142萬台,同比2016年上半年的9700萬台下降了約5.7個百分點;而國內彩電市場的形勢也不容樂觀,據奧維雲網數據顯示,今年上半年我國彩電銷量下行,約為2181萬台,同比降低了7.3%。
這樣慘淡的數據與去年的一片輝煌正好相反。2016年是世界和中國彩電市場的高峰,全球液晶電視總出貨量約為2.19 億台,同比增長率為1.6%;中國彩電零售總量高達5089萬台,同比增長7.8%。
為什麽去年中國彩電市場的表現如此優秀?首先,在經曆了3年的積累之後,智能電視在2015年和2016年裏迎來了集中爆發。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顯示,2015年中國智能電視滲透率達到了76.4%,比2014年增加了14.7個百分點,首次突破7成大關,根據艾瑞谘詢發布的《中國互聯網電視行業研究報告(2016年)》分析,2016年中國智能電視滲透率約為85%,智能電視開始走進千家萬戶,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享受到產品升級迭代所帶來的好處,從而刺激了彩電市場的繁榮。

去年,電視產業鏈上遊的麵板價格處於低穀,許多電視企業開始打價格戰。32吋電視售價僅千元,甚至50吋電視的價格降到僅為2500元左右,再加上“樂視414”“京東618”“蘇寧818”“樂視919”“天貓雙11”等大大小小20多場的促銷,將價格戰發揮得淋漓盡致,進一步誘發了用戶購買電視的欲望,但價格戰也帶來了許多弊端,不少電視企業在價格戰中受到重創,甚至去年中國彩電市場出現了“增量減收”的局麵。

除了智能電視和價格戰之外,產品的升級迭代在促進銷量方麵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。大尺寸、人工智能、4K電視、OLED等技術的出現鼓勵老用戶將家中落後的電視進行更換。就尺寸方麵來說,全球電視尺寸平均每年增長約2英寸。在國內各大電商平台的監測中,也能發現用戶對大尺寸電視越來越偏愛,55吋經常成為最熱銷的尺寸。同時據WitsView分析,2016年55吋及以上尺寸的全球電視出貨比例約為17.8%,今年有望突破20%。分辨率方麵,WitsView稱,去年全球4K電視滲透率約為23.8%,今年有望達到31.5%。顯示技術方麵也有了很大革新,雖然目前LED電視電視仍居主導地位,但OLED、QLED等顯示技術的概念開始向大眾普及。這一切都為電視行業未來的發展鋪駐了一條康莊大道。
經曆過去年的麵板漲價風波後,對產業上遊的把控尤為重要,一些電視行業的翹楚企業都有自己的麵板廠,比如三星、LG、夏普、TCL等企業。TCL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李東生曾表示,“沒有自己研發的麵板和芯片技術,TCL拿什麽和三星、LG這樣的大公司競爭。”
李東生的打算和顧慮是對的。LG Display作為麵板企業的世界龍頭,一直以來對麵板行業有著很大程度的主導權。今年8月,為了滿足對OLED麵板日益增長的需求,LG Display將會對OLED生產線總計投入15萬億韓元,產能的增加不止滿足了自身發展的需要,也實現了對產業上遊的有效控製。

除了產業上遊的控製權之外,對代工廠的要求也越來越高。小米電視4在發布之時曾表示,由於其無邊框、超薄的設計,尋了很多家代工廠才使他們滿意,概念產品容易提出,但實踐起來卻需要多方麵的磨合。
去年十月,全球知名代工廠富士康啟用了4萬台工業機器人用來代替人力,由於工業機器人擁有標準化、規範化的操作流程,而且可以日夜工作不停歇,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精準度,也減少了許多人力成本的支出,節約下來的資金可以用於技術的研發和投入,從而提高行業競爭力。

作者:影視